2003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比1988年增加44.28億元,增長4.71倍(可比價計算)。1988-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3%(幾何平均法計算)。
1988-1990年為區內經濟起步時期,198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2億元,比1987年增長39.2%,199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32億元,比1989年增長8.9%,“七五”(第七個五年計劃,下同)期間後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0.2%。“八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受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影響,年均遞增22.5%,但增幅起伏較大,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歷史最高點,比上年增長46.1%。199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21億元,比1994年增長24.4%。
1996-2003年為區內經濟穩步增長時期,全區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制衣、電子、鋁材、銅材、塑料制品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商業、飲食業、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生產總值中,各個產業之間的比重發生變化,打破了以農業、商業、飲食業為經濟主體的歷史格局,工業、建築業所占比重擴大。2000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7.82億元,比1999年增長9.2%,“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8%,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9億元,比2002年增長21.4%,“十五”期間前三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3%。
2011年上半年,清城區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58.5億元,增長18.5%,經濟保持快速發展,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工業發展提質增量。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達到140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82.5億元,增長92%;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5億元,增長40.1%。企業利潤高速增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67億元,增長3.78倍。財稅收入大幅增加。完成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5.72億元,增長58.6%。在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清城區取得了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六項指標總量第壹和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項指標增速第壹的好成績。 清城區所轄鄉鎮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之壹。1988年,撤縣建市設區之後,農業仍然為區內的基礎產業。至2003年,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農田面積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區委、區政府調整全區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布局,改革農業生產方式,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業技術,提高水稻產量,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的城郊型農業,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農業生產逐步由傳統自給農業向現代商品農業轉變,全區農業總產值13.13億元,為1988年的4.58倍。
壹、傳統農業
水稻種植業是本區的傳統農業,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種植出來的大米質優價廉,市場需求量大。傳統水稻種植業有以下幾個特點:種植規模小;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等特點。
大部分年青的富余勞力紛紛“洗腳上田”,到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務工,在家鄉守著“壹畝三分地”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土地丟荒現象較為嚴重。
二、特色農業
清城區現有耕地25.7萬畝,山地面積3.7萬公頃。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是廣東省重點產糧區之壹,也盛產花生、甘蔗、蔬菜、水果、筍、藥材、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區內畜牧水產資源豐富,清遠麻黃雞、烏鬃鵝馳名中外,其中馳名省港澳的清遠雞年產量達500萬只以上。生豬和水產品產量較大,是珠三角鮮活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乳鴿、花雀、瘦肉型豬和桂花魚、加州鱸魚等產量可觀。清城區農業的亮點:品牌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效益農業。
三、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藥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餵豬、豬糞餵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
2008年,該區農業農村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96億元,比上壹年增長7.4%。其中種植業8.08億元,增長13.62%;牧業9.4億元,增長11.46%;漁業1.95億元,增長15.1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198元,增長14.9%,創下近年來最高增幅。全區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38萬畝,同比增2.2萬畝,增長4.9%;其中糧食面積27.5萬畝,總產8.4萬噸,分別增2.2%和18.3%;蔬菜面積12萬畝,產量17.3萬噸,增長7.4%;生豬出欄量23.7頭,增加0.81萬頭,增長3.5%;三鳥出欄量1447.36萬只,增加146.18萬只,增長11.23%;淡水養殖面積5.6萬畝,水產品產量2.65萬噸,增長6%,產值2.76億元,增長6%。禽畜水產養殖業繼續成為我區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 清城區所轄行政區劃曾是廣東省和原清遠縣的主要糧產區及“三鳥”(雞、鵝、鴨的簡稱)產區之壹,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工業生產底子薄弱。
建區後,區、鎮(街、場)二級黨委、政府(辦事處、場部)確立“工業立區、工業強區”的指導思想,建立和健全工業管理、服務機構,深入開展工業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扶持和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全區工業生產結構和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形成了以電線電纜、建材陶瓷、制衣、電子、鋁材、銅材、塑料制品等為支柱產業、非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2003年,全區工業企業有2206家,其中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有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35億元,是1988年2.08億元的13倍多。工業成為區內國民生產的主要產業。
清城區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強大的資源優勢。傾力打造洲心工業園、荷興工業園、泰洋湖工業園、建材陶瓷工業城、金沙灘工業小區、泰基工業小區、雄興工業小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清遠市毅力工業城、清遠市科技工業城等多個傑出的工業園區,積極地帶動了城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清城區經濟運行良好。工業逐漸變成清城區經濟的主體,尤以輕工業為發達,初步形成電線電纜、陶瓷、醫藥、電子、建材、塑料、制衣等支柱產業。規模工業生產總量和增長速度躍居全市首位;支柱產業成為該區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三資”企業工業增勢強勁,成為該區工業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撐點。 1988年,區內有學宮、渠坑口、下廓、北門、洲心、源潭、高橋、龍塘、石角、興仁、界牌和城中路工業品等12個市場,建築面積***3.24萬平方米。
1991年,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快集貿市場發展的若幹規定》精神,區、鎮二級政府從市場用地、貸款、報建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加快農貿、集貿市場建設的步伐。農貿、集貿市場實行建設與管理相結合,由工商行政部門投資建設和管理。從1995年開始,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抓緊做好市場辦管脫鉤工作的通知》,農貿、集貿市場建設實行辦、管脫鉤,由社會投資建設,呈現多形式投資、多元化建設的局面。
1989-2003年,相繼建成的農貿市場和集貿市場分別為:南埗市場、橋北綜合批發市場、松崗市場、新城中心市場、平安市場、白馬塱市場、下濠基市場、和順市場、銀洲市場、下廓市場、附城市場、先鋒市場、花廳市場、蓮塘市場、西門市場、昌記市場、城南市場、附城綜合市場、三角肉菜市場、名都肉菜市場、百嘉市場、銀盞市場、橋北水果批發市場,市場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截至2003年底,區內有農貿、集貿市場36個,建築面積***11.24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