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中國發動了五次侵華戰爭: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中法戰爭 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年。每次戰爭後清政府都同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主要復習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壹、《南京條約》(第壹個不平等條約)
1、時間:1842年8月
2、地點:南京
3、代表:耆英 璞鼎查
4、內容及其影響
(1)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使香港島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
(2)賠款2100萬銀元——開創了侵略者對中國勒索賠款的惡例,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使中國東南沿海的門戶大開。
(4)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使中國開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記憶方法:割香港、賠銀元、五口通商開口岸、協定關稅最關鍵。
二、《南京條約》附件
1、時間:1843年10月
2、內容
(1)《五口通商章程》
a、低關稅率5%——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中國海關失去了保護本國工農業生產的作用。
b、領事裁判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2)《虎門條約》
a、片面最惠國待遇——“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壹體均沾”
b、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為以後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記憶方法:附件新增領事權,最惠國待遇很片面,租地賃房永沒完。
三、《望廈條約》
1、時間:1844年7月
2、地點:澳門附近的望廈村
3、代表:耆英 顧盛
4、內容及影響
(1)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壹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
(2)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破壞了中國領海權
(3)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國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記憶方法:割地賠款沒法沾,英《南》余款享特權
巡查貿易兵船用,醫院教堂有權建。
四、《黃埔條約》
1、時間:1844年10月
2、代表:耆英 剌萼尼
3、內容:法國享有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壹切特權,同時還規定,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記憶方法:美《望》特權法有數,通商口岸傳天主。
修完教堂建墳地,地方清官無償護。
五、《天津條約》
1、時間:1858年6月
2、地點:天津
3、簽訂國 俄 美 英法 與清政府
4、內容及影響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逐漸影響和操縱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增開牛莊、淡水、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內地(長江中遊地區)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列強不僅取得了中國內河航運權,且便於外國商品向長江內地傾銷。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傳教——成了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進行種種不法活動的護身符。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加重了中國人民負擔。
★記憶方法: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
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
內地遊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
★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和九漢。
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臺淡。
六、《璦琿條約》
1、時間:1858年
2、內容:割占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記憶方法:割地最多是璦琿,失去嶺南與江北。
鹹豐皇帝很倒黴,此時正好他在位。
俄國侵占我國領土
七、《北京條約》
1、時間:1860年
2、簽訂國:清政府與英法 俄
3、內容與影響
(1)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天津成為外國經濟勢力在中國北方的重要活動基地,並威脅北京的安全。
(3)割九龍司地方壹區給英國——使英在香港地區的侵略勢力擴大
(4)準許華工出國——掠買中國人口,開發海外殖民地。
(5)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進壹步加重中國人民負擔
★記憶方法:承認天約仍有效,其它特權另外要。
割地賠款開商埠,華工出國最可惡。
八、《中法新約》
1、時間:1885年
2、地點:天津
3、代表:李鴻章 巴德諾
4、內容
(1)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
(2)在中越邊界開辟商埠
(3)中國日後在廣西、雲南修築鐵路應與法商辦
(4)法國從基隆和澎湖撤軍
5、影響
(1)法國達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
(2)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3)最先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
★記憶方法:認越為法殖民地,邊界商埠新開辟。
修築鐵路與法議,法國軍隊才撤離。
九、《馬關條約》
1、時間:1895年4月
2、地點:日本的馬關
3、代表:李鴻章 伊滕博文
4、內容及影響
(1)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臺灣與祖國隔離數十年,並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使清政府為償付巨額賠款,加緊搜刮人民,還大量舉借外債,使列強進壹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
(3)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內地(蘇杭殺蟲)
(4)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 記憶方法:割地賠款開口岸,開設工廠最關鍵。
★ 割地賠款開口岸,南京北京加馬關。
十、《辛醜條約》
1、時間:1901年9月
2、簽訂國 11個 英 俄 美 法 德 日 意 奧 比 荷 西
3、內容及影響
(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計9.8億兩——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的雕敝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3)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控制之下,便於外國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
(4)懲辦反帝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使他們進壹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兇。
(5)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改設外務部,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6)修訂商約——清政府同意修訂各條約中通商行船的內容,便利了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記憶方法:賠 劃 拆 懲 改 修
巧記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被迫簽訂的壹系列不平等條約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性質的突出表現,它們對中國近代史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高考常考的重點。但這些條約的內容易混難記,更易遺忘。為此,筆者在實踐中采用縮記法、字頭法、諧音法、排比法等方法多管齊下,生動形象,好記難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壹、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方法1,挑選核心詞依次縮記為“割地、賠款、開口岸、協稅”。方法2,用字頭法結和諧音法記為“哥哥賠五(雙)鞋”,解釋:“哥哥”——諧“割”音,指割地;“賠”——賠款;“五”——五口通商;“(雙)”——輔助記憶,無實義,下同;“鞋”——諧“協”音,指協定關稅。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名稱的記憶。方法1,用字頭法記為“廣、廈、福、寧、上”。方法2,用諧音法記為“光(廣)下(廈)不(福)能(寧)上”。
二、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主要內容:①外國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淡水、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通商、傳教。⑤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方法1,挑選核心詞依次縮記為“公使駐京、開十口、外國船、外國人、賠款”。方法2,用數字排比法記為“壹開二賠三外”,解釋:“壹開”——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淡水、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二賠”——軍費、商損兩種賠款,即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三外”——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船(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傳教)。
補充:增開的十處通商口岸:(鎮江、南京、九江、漢口)、(營口、煙臺)、汕頭、(瓊州、臺灣、淡水)
口訣:長江鎮南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瓊臺淡
三、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讓九龍司地方壹區給英國;④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
方法1,挑選核心詞依次縮記為“認天約、開天津、割九龍、準華工、增賠款”。方法2,用字頭法結和諧音法記為“準(許)天天陪酒”,解釋:“準”——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天天”——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陪”——諧“賠”音,指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酒”——諧“九”音,指割讓九龍司地方壹區給英國。
四、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中國割讓臺灣及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4)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方法1,挑選核心詞依次縮記為“割地(遼、臺、澎)、賠款(軍費2億兩)、開口岸(沙、重、蘇、杭)、設廠免稅(口岸設廠,內銷免稅)”
。方法2,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哥哥開廠賠兩億兩”,解釋:“哥哥”——諧“割”音,指割地;“開”——開放四處通商口岸;“廠”——口岸設廠,內銷免稅;“賠兩億兩”——賠款兩億兩。
五、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德、日、奧、法、意、西、荷、比十壹國《辛醜條約》主要內容:(1)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折合九億八千多萬兩。(2)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界內由各國駐兵保護,中國人概不準居住。(3)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5)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6)修訂商約。清政府同意將各條約中通商行船的內容加以修訂,以便利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方法1,挑選核心詞依次縮記為“賠款 、劃界 、拆炮兵
、懲官民、改總理、修商約”。方法2,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修使館賠炮兵,改總理懲官民”。解釋:“修”——修訂商約;“使館”——將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界內由各國駐兵保護,中國人概不準居住;“賠”——中國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還清,本息折合九億八千多萬兩;“炮兵”——拆毀北京至大沽的所有炮臺,準許外國軍隊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改總理”——改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懲官民”——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立即革職,永不敘用。
六、1915年中日“二十壹條主要內容:第壹號***四條,要求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壹切權益,並加以擴大。第二號***七條,要求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及南滿、安奉兩鐵路期限均延長至99年。第三號***兩條,要求把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中國不得自行處理。第四號壹條,要求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割讓給他國。第五號***七條,要求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
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內東顧問焊警械、舅舅不讓借鋼鐵”。解釋:“內東”——承認日本在內蒙東部、東北南部的特權,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特權;“顧問”——聘日本人為軍、政、財顧問;“焊警械”——中日合辦漢(焊)冶萍公司、警政及軍械廠;“不讓借”——中國沿海的港灣、島嶼不租借或割讓他國;“舅舅鋼鐵”——“舅舅”諧“99年”,“鋼”諧“港”,“鐵”指“鐵路”,即日本延長兩港口(旅順、大連)兩鐵路(安奉、南滿)的租期為99年。
回答者:憑欄看劍 - 護國法師 十五級 10-28 10:36
主要以下這些: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不平等條約是第壹次鴉片戰爭以後簽定的《南京條約》(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條約》以後,中英又簽定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在這兩個條約簽定以後,1844年中美簽定了《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1851年中俄鑒定了《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1858年5月中俄簽定了《璦琿條約》,1858年6月中國與英,法,俄,美,俄四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同年11月中國又與英,法,美三國簽定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又簽定了各自的《北京條約》,1861年6月中俄簽定了《堪分東界約記》,1868年中美簽定了《中美續增條約》,1874年10月中日簽定了《臺事專條》1876年9月中英簽定了《煙臺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1881年中俄簽定了《伊犁條約》,1884年中法簽定了《中法簡明條約》,1885年簽定了《中法新約》,1890年和1893年清政府與英國簽定了《藏印條約》和《藏印續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896年的《中俄密約》,中俄1896年簽定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中德簽定了《膠奧租界條約》,1898年中英簽定了《訂租威海衛專條》1901年清政府同俄,英,美,日,德,法,意,奧,西,比,荷11個國家簽定了《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簽定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最主要的幾個:
1、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壹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開始淪為
鴉片戰爭結束以後,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這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政治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壹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開始喪失。
在經濟上,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壹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逐步地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為主要標誌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的簽訂——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美英法和英法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壹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總***喪失了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和主權;以1861年總理衙門設置、辛酉政變和1862年清政府向英法“借師助剿”為標誌,清朝統治者公開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起來,***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中國沿海各省,並進壹步深入中國內地,大大方便了西方列強進行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和廉價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侵略的沖擊,正式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
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給近代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首先,臺灣、澎湖列島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壹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俄國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壹次嚴重掠奪。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在中國劃分強占租借地,“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進壹步加深。
其次,巨額賠款相當於清政府三年財政收入的總和,這就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只有大借外債,便利了西方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
再次,四個內陸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航線的開辟,使帝國主義勢力進壹步深入到中國內地。
最後,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它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在中國開設工廠,進壹步掠奪中國的廉價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甲午戰爭以後,隨著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步伐的加快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的進程加快。因此,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醜條約》的簽訂——完全淪為
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再次戰敗,被迫與英、俄、德、法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