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日本歷史

日本歷史

日本歷史

1,日本祖先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有許多未知之處。因為,很多日本寶寶的屁股上有藍色的斑點,叫做蒙古斑;所以壹般認為日本人屬於蒙古人種。在日本列島,從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當時遺留下來的石器和人骨也被發現。以前認為這些原住民和現在的日本人不壹樣,後來是因為日本人的祖先遷入,驅逐了原住民。但根據最近的研究,認為日本人的祖先,不僅是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居民,還有來自中國、朝鮮、東南亞等地的許多民族,都移居到了日本,引進了他們的文化,逐漸混血,成為了今天的日本人。

2.日本的起源

大約在公元壹世紀,100多個小國被分散在日本的各個地區。後來這些國家逐漸統壹,成為壹個國家。公元4世紀,關西出現了壹個比較大的國家,也就是今天天皇家族的祖先。這壹時期,日本的勢力範圍從本州西半部、九州北半部延伸至四國。由於日本是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逐漸統壹的,因此很難確定它是何時建立的。在公元八世紀編輯的《古代故事》和《日本國誌》等史書中,記載了公元前660年第壹代天皇即位、即位的事跡。由於神武天皇即位日相當於今天陽歷的2月11日,因此被定為日本的“建國日”,有壹天放假。

3.日本歷史

日本在1萬到2萬年前與中國大陸相連。後來由於地殼變動,與大陸分離。因為日本是島國,不容易受到外來侵略;但與大陸的距離近在咫尺,也可以借鑒外國的進步文化。日本壹方面保持了與大陸文化的連通性,另壹方面孕育了獨立的日本文化,直到今天。

a原始時代(至公元三世紀):從壹萬年前到公元前三至二世紀左右的繩索時代,生活方式以狩獵、捕魚、采集為主;在三世紀的彌生時代,就有了大米的生產方式和金屬器皿的使用,創造了日本人生活的原始格局。當時小國雖多,但逐漸統壹。

B.古代(公元4世紀至12世紀):公元4世紀,天皇統壹日本,從大陸引進文字、制度、佛教、儒學、技術等文物,奠定了國家的基礎。此時,皇帝借助權貴控制政治,而民眾則以稻米為主從事農業活動。7世紀,學習中國(唐朝)的制度,完成了法治國家(法律政治)的制度。從此,土地和人民脫離了富人的統治,歸國家所有;普通農民,國家給壹個人2300平方米(0.57畝)的土地,除了繳納壹定的稅收,還要從事國防勞動。然而,這種制度在八世紀開始瓦解,貴族們將土地私有化,土地變成了私人莊園。貴族統治了土地和人民後,開始積累財富,形成了獨特的貴族文化。

C.中世紀和近代(12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原本由貴族控制的武士,因為直接統治各地的農民,逐漸獲得權力。12世紀末取得政權後,直到19世紀,* * *繼續控制政權近700年。武士中最大的權威是被天皇任命為征服外國的將軍,設立幕府,支配各地區的武士首領(鐮倉時代稱為“皇族”,室町時代稱為“鎮守大名”,江戶時代稱為“大名”)。武士的首領被將軍認可統治土地和人民,並宣誓效忠將軍。公元17世紀初,幕府拒絕對外交往,禁止對外交往。這就是所謂的鎖定期。這壹時期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但工商業也逐漸繁榮起來;18-19世紀是壹個持續和平的時代,在商人的經濟實力壓倒武士之後,武士主導的政治體系開始崩潰。這個時期文化教育發展迅速,為現代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D.近代(19世紀下半葉至1945年):1853年,日本以貝利總督訪日為契機,開放鎖國時期的封閉政策,開始貿易。但是,這也把幕府逼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因為貿易的影響,帶來了經濟危機,也因為這個契機,加強了反對幕府的勢力。當這股力量逐漸占據上風,最終促使幕府在1867年割讓權力,這被稱為“政府大回歸”。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建立新政府。當時在智者的指導下,避免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幕府倒臺後,日本效仿歐洲國家,實行各種政策,用20年時間發展成為現代國家。在統治制度方面,設立內閣制,制定憲法(設立議會,司法權獨立,制定公民權利義務)。同時建立了德式陸軍和英式海軍,改革了地方政治。經濟上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振興工業,統壹貨幣制度。在社會文化方面,實行並建立了現代學校制度。廢除武士的經濟和社會特權,以提取歐美文化的精華。日本通過實現這些現代化增強了國力。而且與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等國家在既得利益上,不得不經歷壹些沖突。國內,從19世紀末開始,工業革命發動,資本主義發展。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政黨政治逐漸普遍化。但由於1929年的經濟恐慌危機,軍事力量崛起,逐漸的,軍事力量控制了日本的政治外交領導權,1937年爆發了甲午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與其他先進國家在亞洲的權益爭奪更加激烈。各國相繼實施凍結日本海外資產、禁止向日本出口資源等措施。1941年12月,日美英三國終於爆發太平洋戰爭。1939年,德國在歐洲點燃戰火,迫使日德意三大軸心國與其他國家盟軍的戰爭成為世界大戰。戰爭初期,日、德、意三國軍隊處於優勢;然而,形勢很快逆轉。在最初的六個月裏,日本占領了西南太平洋的大片區域。但以美國為主的各國聯軍轉而反擊。1945年,美軍在沖繩登陸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第壹顆原子彈,隨後蘇聯對日宣戰。在此沖擊下,日本最終於194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最後,因為意大利和德國早已投降,二戰宣告結束。

e現代化之壹(1945年至80年代後半期):日本在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占領和間接統治的基礎上,開始走向民主和平國家。民主化的基礎是由於新憲法(1947年)和承認婦女參政的選舉法的實施,以及保護勞工權利的勞動關系法和其他相關法規的制定。1951年,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恢復獨立國家形態。但由於美蘇的對立關系(冷戰),簽署舊金山和約的國家只有日本和西方自由主義。同壹天,日本還與美國締結了美日安保條約,同意提供美軍基地。因此,日本也成為了西方陣營的壹員。此外,日本繼續努力恢復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1956年,日蘇協議宣言簽署;同年,日本加入聯合國也得到承認。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此期間,日本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於眼前的戰後重建工作,並在美國的指導下實施了幾項根本性的改革,即反壟斷法的制定、財閥的解體、農地的改革。此外,還進行了壹系列以稅制為中心的財政政策改革,也克服了當時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以鋼鐵、造船、汽車、化學等重化工業為主,實現了高度的經濟增長。到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已躍升至自由主義國家的第二位。在此期間,日本也成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八個成員國之壹,還加入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逐漸在世界經濟活動領域占據重要地位。70年代石油危機時,日本企業通過進口高科技機械節省能源,以擴大出口的效果挺過了石油危機。1975年,在第壹次先進國家首腦會議中,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老西德和意大利參加了這次會議(第二次會議後,加拿大也參加了這次會議)。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增強了國際競爭力。自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以來,盡管日元匯率大幅升值,但日本工業產品仍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各個市場,這壹時期日本的經濟指標出現了非常顯著的現象。即巨額的貿易順差,低失業率,穩定的消費物價指數等等。按美元匯率折算的人均國民收入也是世界第壹。如上所述,戰後的經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自1964年以來,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年,東海道新幹線通車。亞洲第壹屆奧運會也是在東京舉行的。此外,由於家庭電氣化和汽車的普及,高速公路網和國內國際航線的開通,以及電視、電話、傳真機等通訊網絡的發展,國民生活達到了非常方便舒適的狀態。此外,得益於日元大幅升值的影響,近年來,每年有1000萬日本人出國旅遊。這樣的社會繁榮景象,對戰爭末期的日本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F.第二次現代化(80年代後半期以後):最近十年的巨變導致了日本電信電話公司、日本壟斷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1985年,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和日本卷煙工業公司相繼私有化。然後在1987年,中國鐵路也被私有化分成了JR公司。1989年,日本首次推出3%的消費稅(增值稅)。1986年下半年,在激烈的股價和地價上漲所產生的資產利息下,壹般企業的消費和設備投資大增,日本經濟在所謂的“泡沫經濟”下滾雪球。後來由於金融危機,90年代初股票、土地、建築暴跌,泡沫經濟破滅,幻滅。但由於泡沫經濟產生的大量壞賬,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復蘇步伐依然緩慢。更糟糕的是,1993年日元開始大幅升值,企業開始自下而上實施“重組”。在此背景下,被詬病多年的貿易順差也在逐年減少。1993年,在執政38年後,保守的中國民主黨首次交出政權。1992年頒布《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PKO)法》,也成為向海外派遣適當數量自衛隊進行國際援助的法律依據。

4.日本快速現代化的動力。

日本的現代化始於1867年,當時解除了閉關鎖國200多年的政策。次年,新生的明治政府頒布了以下“五條誓約”。五宣誓,文廣興會,萬機交付公決;團結壹心,參政議政,振興經典;朝臣、武士乃至庶民都有自己的誌向,同時使人心不集中於疲勞;革除舊陋習,立足於天地之間的正義;向世界尋求知識,振興帝國基地。明治政府的基本政策是采取開放政策,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從而使強兵成為壹個富國以保持民族獨立。有魄力的明治維新導演們堅決執行了這壹政策。包括上述政策原因,以下是日本現代化動力的主要原因:a、日本的政策廢除了封建的封建制度,以現代國家的行政單位建立了郡縣制,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b、廢除知識分子、農民、工商業的階級制度,建立使全國所有人民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制度。這是因為在考慮日本現代化的同時,首先要提高普通國民的知識水平。所以日本當時的政策是致力於普及國民教育。c、承認農民買賣土地的自由,有計劃地培育各種產業,以國營方式建立鐵路、電話和郵政系統。此外,還建立了公共示範工廠,鼓勵私營企業投資(例如長崎造船廠和友香紡織廠),並積極提供貸款。d .積極聘請各領域的外國顧問,致力於引進和吸收外國技術和制度(如博亞索納德(法國)的立法和法律教育、貝爾茨(德國)的醫學教育、克拉克(美國)的農業教育、莫勒(英國)的鐵路建設、舍貝(德國)的巴齊鐵廠作業指導等)。(五)打著“文明”的旗號,人民不斷引進西方文明。此外,日本人民也努力工作,節省收入,創造現代化所需的資本。如前所述,日本現代化的動力其實是在鎖國的和平封建時代打下的基礎。也就是說,通過武士階段的統治經驗,培養了官僚體系和有組織能力的人才,整頓了道路和航路的設施,形成了以大米為首的循環經濟的雛形。

5.外國與日本的歷史文化關系。

日本文化受中國和歐美影響很大。除此之外,其他地區的許多文化也經由中國和歐美傳到了日本。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從中國傳入稻種和水稻栽培技術後,也成為壹個轉折點,也從狩獵時代轉變為以水稻為怨農業的時代,於是社會生活發生變化,逐漸發展起來。公元壹世紀,東漢光武帝賜九州諸侯壹枚金印。這個記錄在中國的史書中也有記載,在中國的史書《後漢書》中也有記載。這枚金印是18世紀在福岡縣挖掘出來的。三世紀時,邪馬臺女王曾向魏國派遣使節,也有魏國向邪馬臺派遣使節的記載。進入4世紀後,韓日交流的歷史記載也出現了。從5世紀到6世紀,漢字、美術、農業等工藝也從朝鮮傳入,其中除了朝鮮特有的文物外,中國文物也通過朝鮮傳入。六世紀初,儒學傳入日本,對日本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產生了巨大影響。7世紀,隋唐時期,日本還向中國派遣了“駐唐使節”和許多留學生。這些使者和留學生還介紹了當地的許多文物和制度,尤其是唐朝制度,影響最為深遠。日本佛教的歷史始於6世紀,朝鮮捐贈的佛像和經文。在9世紀和10世紀,僧侶在中國和日本之間來往,促進了日本佛教的發展。這壹時期,與日本建築、工藝美術相關的文物也深受中國影響。從10世紀末到12世紀,中日兩國的關系中斷了壹段時間,12世紀以後才重新開始與宋明兩國的貿易。在凱爾·波羅的《東方筆記》(1299)中,當時以“紫盤古”的名字傳入歐洲,而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據說他也向西航行,想去日本遊覽。然而,歐洲人和日本人的第壹次接觸實際上是在1543年,在葡萄牙人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之後。當時葡萄牙人傳承了日本的鐵槍(矛)和火藥。後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和荷蘭人也來到日本傳教或從事貿易。16世紀下半葉以後,在華南、暹羅、菲律賓、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之間,有日本建造的200-800噸的木船。1592年,載有豐臣秀吉朱茵的官方貿易船“朱茵艦”也開始航行。這些船只用日本的銀、銅、鐵、硫和雜貨換取生絲、絲綢制品、皮革、鉛和糖。此時海外貿易區的日本人已經移居日本,1639年鎖國後,海外日本人無法返回日本。當時九州有個女孩因為回不了日本,留下了壹封寫滿鄉愁的信,現在就在日本平戶。當時只有非天主教的荷蘭在鎖國政策後,將營業廳從平戶遷到長崎後,才被允許繼續從事對日貿易。所以日本早期學習荷蘭醫學,開始學習荷蘭語。1853年,美國提督馬修·貝利(Matthew Bailey)帶著時任主編的菲利普·摩爾(Philip Moore)的國書,率領4艘軍艦前往日本,並於次年締結了《美日友好條約》。自1639年日本被鎖國以來,日本與外國的外交就壹直中斷。但在美國的積極推動下,日本重新打開了大門。隨後,與英國、俄羅斯、法國、荷蘭等國締結了條約。這些外交政策變化的結果,變成了壹個契機,導致了德川幕府的覆滅。同時,在明治維新下,日本逐漸轉變為現代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日本壹方面吸收西歐文化,引進西歐式憲政制度,另壹方面振興工業,用西歐技術建立現代資本主義。而日本的現代化無非就是西化。很多日本人去歐美學習知識和技術,很多歐美人也來日本傳遞文化。從1881年到1898年,英國招收的教師和技術人員為6177人,美國為2764人,德國為913人,法國為619人,意大利為45人。近代以前,中東和日本沒有直接的交流,但這些地區的文化也通過其他國家傳到了日本。比如8世紀的正倉院,收藏的波斯珍寶和中國制造的豎琴,都源自亞述帝國。此外,阿拉伯數字和天文學也通過歐洲傳到了日本。

  • 上一篇:全款購買的房子,原房主買這個房子有貸款應該怎麽辦?
  • 下一篇:如果人死後,但是銀行有存款沒人知道,銀行會通知家屬嗎?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