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日本經濟危機的案例分析

日本經濟危機的案例分析

1和日本1990的危機背景是什麽?

(壹)美國的“滯脹”和“裏根經濟學”。

上世紀80年代初,羅納德·裏根宣誓就任美國第49任總統時,美國經濟正受到嚴重滯脹的困擾。從65438年到0980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13.5%,失業率為7%,經濟增長率為-0.2%,財政赤字高達738億美元。裏根指出:“我們正處於這個國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我們必須開辟壹條改革和振興經濟的道路。”(裏根,1991)為此,裏根政府制定了以供給學派、貨幣主義和新古典綜合學派為基礎的美國“經濟復蘇計劃”,史稱“裏根經濟學”。

《裏根經濟學》主要由四部分組成:(1)削減聯邦政府開支;(2)減免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3)放松政府管制,減少政府幹預;(4)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其中,降低稅率、減輕納稅人負擔是裏根經濟學的核心。裏根認為“低稅率使國庫盈余;稅率高了,國庫就空了。”如果我們想讓我們的人民富裕,我們的國家繁榮,我們應該從減稅開始。只有降低所得稅稅率,增加人們的收入,他們才會更多地消費,更多地儲蓄和投資,並刺激生產。如果擴大生產規模,就可以克服“停滯”;隨著市場供給的增加,我們可以克服“通貨膨脹”,實現無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同時,“我們不僅希望通過減稅來刺激經濟,還希望減少政府支出,縮小政府規模,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裏根,1991)。

(2)美國的財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裏根經濟學”為基礎,裏根政府的經濟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裏根總統任期內,美國經濟走出了“滯脹”。從1980到1988,美國經濟增長率上升到3.3%,失業率下降到6%,平均通貨膨脹率下降到4%。然而,裏根政府削減聯邦政府開支的計劃並沒有實現,因為國防開支和社會福利開支不斷增加。從65438年到0980年裏根入主白宮,美國私人部門的盈余和政府部門的赤字仍處於大體平衡狀態,通過兩者的抵消仍能基本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其凈儲蓄也能為政府的過度支出提供融資支持。1980之後,美國私人部門的儲蓄和投資持續萎縮,政府支出持續膨脹,財政赤字巨大。從65438年到0980年,美國的財政赤字為790億美元,占GDP的2.9%。65438年至0985年裏根總統第壹任期結束時,美國財政赤字為2120億美元,占GDP的5.2%。

裏根政府實施減稅計劃來刺激經濟增長,而美聯儲則通過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1979年夏天,保羅·沃克爾成為美聯儲董事會主席。上任伊始,他連續三次加息。當時美國的官方利率達到兩位數,明顯高於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市場利率高達20%左右,比大多數主要發達國家高出4個百分點。

(3)美元持續升值,貿易逆差巨大。

美國巨額財政赤字開啟了“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美國經常項目赤字擴大”的過程。美聯儲的高利率政策增加了美元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升值。從2月1979到2月1985,美元對其他10發達國家貨幣的比值上升了73%,美元對這些國家的匯率甚至超過了布隆迪。

萊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水平。

美元升值進壹步擴大了美國的貿易逆差。1980年美國貿易逆差15億美元,1982年增加到360億美元,1983年增加到670億美元,1130億美元,1984年增加到130億美元。巨大的貿易逆差,讓美國從0年對外凈資產198141億美元的債權國,變成了111億美元債務1985的債務國。四年間,發生了高達2500億美元的財富轉移。到1986年末,美國的對外凈債務總額達到2636億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凈債務國。

關於美國的貿易赤字,裏根政府的經濟顧問委員會認為,貿易赤字是過度投資的必然結果,是巨額預算赤字造成的。著名經濟學家馬丁·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當時是裏根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反復向裏根解釋,只減少貿易赤字,不減少預算赤字,不利於國家收支平衡和國民經濟運行。然而,裏根政府從未將削減預算赤字的問題提上日程(,邢天鳳,熊,1996)。

1985年初,美元的上漲趨勢席卷了整個國際貨幣市場,美元的匯率已經到了壹個極高的價位。繁榮必然會衰落。從2月1985開始,美元開始下跌。由於美元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和貿易計價貨幣,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元的貶值過程也是非美元貨幣的升值過程。因此,自2月1985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非美元貨幣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對美元的雙邊匯率也開始走強,自此進入持續升值的通道。後來的廣場協議只是加速了日元的升值進程。

(四)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

受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和出口衰退的影響,美日貿易摩擦不斷升級。1985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了《美日貿易決議》和《緊急貿易和出口促進法案》,提出所有從美國出口超過65%進口商品的國家將對其所有進口商品征收25%的附加稅。日本首當其沖。1985年9月,裏根總統首次援引貿易法第301條,授權對日本進行貿易報復。

⑤《國際經濟協調》與詹姆斯·貝克。

“國際經濟協調”是指在不保證參與國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尤其是匯率政策的配合,尋求最佳的政策組合,以提高參與國的福利水平。1973之前,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西方主要國家實行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協調雙邊匯率問題。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從65438年到0976年,在牙買加體系下,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協調,特別是多邊匯率政策協調,主要以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或七國集團財長會議的形式進行。

1975年在法國朗布依埃舉行的第壹次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標誌著以大國會議形式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開始。然而,這次會議主要強調了各國內部事務管理的重要性,而沒有討論國際經濟協調的問題。1978年德國波恩會議首次提出七國政府聯合行動,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這次會議是國際經濟合作的真正開始。65438-0982年,法國凡爾賽會議建立了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制度。1986年,加拿大和意大利加入,成為七國財長會議。其中,“四方會議”是匯率政策協調的典型;1987的“盧浮宮會議”增加了包括利率、經濟增長率、失業率在內的相關宏觀經濟指標,成為利率政策協調的典型。1985年初,詹姆斯·貝克成為第二屆裏根政府的財政部長。他是壹位強硬務實的政治家,主張采取切實可行的貿易政策來解決美國的國際收支問題。為了減少美麗

他呼籲召開五國財長會議,並提出在多邊匯率問題上采取聯合行動的“國際經濟協調新措施”。

(6)日本1985。

在日本歷史上,尤其是在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和破滅過程中,1985是壹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這壹年,日本發生了壹系列可能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重大事件。“廣場協議”和日元升值只是其中的壹部分。

1.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二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帶有強烈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進程。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壹步加快。日本政府逐步放寬利率限制,修改外匯和外貿管理法,開放日本金融市場,積極拓展日本銀行的海外業務。1985年,日本政府發布公告《日元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現狀與前景》,拉開了日本整體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序幕。

2.隨著日本經濟國際化的加速,日本政治國際化的進程也在加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壹直希望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政策協調。擴大國際影響,提高國際地位,實現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邁進的理想65438年至0983年,中曾根康弘提出了“大國思維戰”的日本戰略,並把與美國的關系作為這壹戰略的基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在“廣場會議”和“盧浮宮會議”等國際經濟政策的協調中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1985左右,日本正在醞釀壹場更為深刻的變革,那就是日本的經濟增長模式從“外需主導”轉變為“內需主導”。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呼籲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美國輿論甚至指責日本政府關閉市場,輸出失業。這些輿論給了日本政府強烈的震撼。1985年,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也就是說,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三個非常重要的戰略轉變:(1)從“管制經濟”到“開放經濟”的轉變;(2)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的轉變;(3)從“外需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的轉變。顯然,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集中在同壹年,本身就縮小了宏觀政策的回旋余地。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經濟目標與國外經濟目標、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壹起時,增加了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和調整的難度。

(7)日本貿易順差的積累。

1985左右,在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大債務國的同時,日本成為世界第壹大債權國。與美國巨大的貿易逆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貿易順差不斷積累。從1964開始,日本就出現了貿易順差,並且逐年擴大,從而造成了日美長期的貿易沖突。1980之後,美日貿易差額進壹步拉大,兩國貿易矛盾加劇,貿易摩擦升級。1980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為76.62億美元,1985年為46.65438+5000億美元,5年增長了5倍。

(8)“中曾根主義”。

從65438年到0982年,中曾根康弘成為日本首相。1983年,他提出日本的“大國”

思維”戰略,從此日本進入“中曾根主義”時代,即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協調,提升國際地位,改善國際形象,從而實現日本的政治大國理想。

早在1964年日本加入西方“發達國家俱樂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時,日本政府就提出“只有努力成為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政治大國,並直接參與解決重大國際問題,日本才能更有效地保持和發展經濟大國地位,真正成為世界強國”。1983和1984中曾根在七國集團峰會上多次強調,日本將加強宏觀經濟管理,實現以內需為中心的穩定增長,維護世界經濟的自由貿易體制,通過加強經濟政策協調促進世界經濟發展。並通過穩定外匯價格來擴大世界貿易。當時國際輿論認為,“這些發言都是從全球戰略的角度闡述了日本的立場,大國思維從中跳了出來。”

2.日本1990危機的起因是什麽?日經看跌期權在其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首先,政府和政策部門的決策失誤與泡沫經濟有直接關系。美國的高壓迫使日元快速升值,再加上大幅降息,誘發了金融資產泡沫的出現。當股市泡沫迅速膨脹時,日本央行保持觀望態度。直到5月1989才上調了兩年零三個月的超低利率,耽誤了讓過熱的經濟軟著陸的時機。之後,日本央行連續五次加息。到1990的8月份,2.5%的再貼現利率提高到了6.0%。同時出臺土地融資總量控制、土地稅改革等嚴厲的緊縮政策,最終戳破了泡沫。

其次,來自國際市場的金融衍生品的沖擊給日本證券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1984年,日本實施了壹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放松了政府管制,開放了外資和內資的自由流動,為投機資本的入侵打開了大門。外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利用壹種全新的投資技術,如股指期貨,與現貨指數進行套利交易,對大牛市的崩盤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高盛發明的“日經看跌期權”最終扼殺了日本股市。日經看跌期權作為權證,買賣方便,方便普通投資者交易,因此看跌的力量大大增加。與此同時,日本人沈迷於股價上漲的夢想,想著股價怎麽會跌呢?所以日本的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都忍不住要和高盛賭壹把,簽下巨額的賭約。衍生品的交易加速了泡沫的破滅。

最後,銀行和投資者風險意識薄弱。從1990到1991,日本證券公司和銀行醜聞頻發,如野村、日興等證券公司為大客戶掩蓋損失,富士、東海銀行等冒名提取存款的欺詐事件,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公信力,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面對大牛市,追逐資本增值的投機目的使得投資者狂熱投資股市,信心過度,風險意識淡薄。

3.日本1990危機的前兆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和教訓是什麽?

(1)危機前的征兆:

1985的“廣場協議”成為日本股市的壹個重大轉折點,之前是經濟發展和利潤驅動,以提高其估值。日本銀行擔心日元升值對經濟的緊縮效應,采取了低利率的擴張政策,導致日本國內貨幣供應量明顯增長,M2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財富的快速增長使得投資者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催生了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也為未來的泡沫破滅埋下了伏筆。

這壹階段日本實際GDP只增長了17.19%,但匯率升值了72.17%。

增長了456%,市場估值水平從20倍左右提升到70倍左右。

(2)經驗教訓:

a)宏觀政策失誤

1985九月七國財長會議後,日本壹味迎合美國的需求,放縱貨幣政策刺激內需,減少高額貿易順差。此外,自從重建財政、削減財政赤字和減少國債發行成為日本上世紀80年代的首要任務後,刺激經濟的工具就完全依賴於央行再貼現率的下調。

b)金融自由化的負面影響

隨著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進,企業開始積極利用證券市場籌集資金,中小金融機構經營環境惡化。外匯市場的不成熟和衍生品的發展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沖擊。國際投資銀行和國內金融機構過度追求利益,忽視了風險監控和管理。

4.日本1990危機期間,美國和日本政府及金融機構的態度是什麽,采取了什麽措施?

1990 2月27日,日本財務省出臺了限制房地產貸款的措施。因為市場擔心政府的限制會損害土地價格,股市跌得更厲害——戳破了資產泡沫。

日本央行並沒有意識到泡沫破裂,而是認為股市和地價會居高不下,日本經濟仍然過熱。所以在1990的8月份,保單利率從5.25%大幅上升至6.0%。

1991年7月,日本央行將政策利率從6%下調至5.5%,同年2月12年,財政部宣布取消對房地產貸款的限制,但這些措施並未阻止股市下跌和地價下跌。

1992年2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經濟將陷入衰退。當年3月,日經指數跌破20000點關口,8月跌破15000點關口。隨後幾年,政府大規模增加財政支出,刺激經濟,促進股市企穩。與此同時,央行還階段性下調政策利率,在1995的9月份降至0.5%。

  • 上一篇:如果2023年新規出來,欠款無法償還會怎麽樣?
  • 下一篇:廈門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