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永不落幕的帝國的興衰。

永不落幕的帝國的興衰。

走向現代化(英國)

命令

北京以西約8000公裏是歐亞大陸的西端。與這裏隔著壹條海峽,有壹個島國叫“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通常稱之為“不列顛”。這個國家今天面積只有24萬平方公裏,人口只有6000萬,但在世界近代史上卻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是最早步入現代社會的國家,是18世紀和19世紀世界發展的引領者。驕傲的英國人曾形容自己的國家是壹個“不落的帝國”,因為在19年末,其殖民地遍布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各大洲,總面積達930萬平方公裏,統治著全球3億多人口。

是什麽原因讓這個原本平靜地漂浮在海洋中的小島,誕生了非凡的能量,改變了自己,影響了世界?

第三集走向現代化

1588年7月7日,大西洋的海流和以往任何壹個夏天壹樣洶湧。

這壹天,130艘戰艦,8000名水兵,20000名士兵從西班牙起航。這支強大的隊伍有壹個顯赫的名字——無敵艦隊。強大的西班牙帝國,在其庇護下,統治了半個多世紀。

無敵艦隊此行的目的是控制英吉利海峽,教訓大西洋上的島國英格蘭。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理查德·哈丁:

西班牙-英國戰爭起源於宗教改革。20世紀30年代,英國已經成為壹個新教國家。天主教西班牙希望英國回歸天主教,接受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的控制。

除了宗教信仰,西班牙國王開戰動武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英格蘭人試圖奪取和擴大海上優勢,西班牙帝國的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壹個壹直不被歐洲大陸重視的小島國,為什麽要挑戰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西班牙?英國人究竟憑什麽敢與馳騁大洋近百年的西班牙對抗?

油畫中的女子,裝飾著巨大的裙箍,僵硬的皺領,寬大的袖子,繡著金色的面紗,是當時英國的統治者伊麗莎白壹世。在重疊繁雜的衣服下,女性的身影消失了,人們記住了壹個莊嚴而傲慢的王權偶像。壹位著名的英國傳記作家這樣描述這位登基25年,壹直未婚的女王:“這只兇猛的老母雞壹動不動地坐著,哺育了英格蘭民族。這個國家的新生力量,在她的羽翼下,迅速成熟和統壹。她靜靜地坐著,但每根羽毛都豎起來了。”

1558年伊麗莎白壹世繼承王位時,從英吉利海峽的另壹邊傳來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險家成功發財的消息。這些信息對即將到來的時代的無知的人們是壹個明確的信號。意思是:面對壹個剛剛被重新發現的世界,誰能更快地抓住機遇,接受新思想,打破舊價值觀,誰就能更快地變得富強。在新世界的遊戲規則中,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重要。

歷史限制了每個民族起飛的機會。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壹世沒有錯過機會。英國沒有壹個地方離海洋的距離超過120公裏。女王認為這種天然優勢可以用來發展海上貿易。但這樣做無異於從西班牙人手中奪食。伊麗莎白壹世很清楚對手的實力,她不想在公開對抗中輸給西班牙。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狄更斯:

因此,女王鼓勵私掠船,海盜,如羅利和德雷克,以及其他人擴大英國的貿易,開辟殖民地,如弗吉尼亞,甚至攻擊西班牙的貿易。他們的行為像私掠船,他們幾乎是海盜。因此,如果他們與西班牙發生沖突,女王可以否認他們與她有任何關系,並說他們違反了政府的官方政策。這樣女王就可以不涉及壹些海軍行動,而是積極鼓勵,因為她把這看作是發展國家的壹種方式。

這是英國南部的普利茅斯港,16世紀的大多數英國水手都是從這裏起航的。

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蘭西斯·德雷克成為第壹個親自駕船環遊世界的人。在這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艦隊不僅掠奪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還襲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港口。德雷克帶著全負荷獎回家,給投資者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作為出資人之壹,伊麗莎白壹世獲得了163000英鎊的獎金,這幾乎相當於當時政府壹年的支出。

高貴的女王親自來到德雷克的船上,莊嚴地授予德雷克騎士的稱號,壹個職業海盜。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勵,撐起了英國人漂洋過海的信心,越來越多的人紛紛加入海外掠奪和貿易的行列。

但是,這些新的競爭對手顯然搶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西班牙的風頭。經過反復的鬥爭和沖突,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徹底被激怒了。1588年夏天,他派出自己的無敵艦隊,穿越英吉利海峽,用遮天蔽日的可怕力量進攻英國。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劉新程:

1588年的“英西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壹,決定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命運,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近代早期的世界。

伊麗莎白壹世試圖通過談判解決危機,腓力二世卻冷笑壹笑。他堅信無敵艦隊會在兩周內宣布打敗英國人。

然而,兩周後,情況正好相反。無敵艦隊在大西洋遇到了它最強的對手,壹支由商船和海盜組成的小艦隊。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劉新程:

起初,西班牙想憑借人多船大的優勢壹舉殲滅英國艦隊。但它沒想到,英國艦隊規模雖小,卻擁有更先進的火炮。再加上氣候,英國艦隊在戰爭中利用了自己的靈活性。

經過幾天的激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壹半沈入海底,壹半逃回家。英國隊長甚至對這場勝利有些失望,因為他們沒有消滅對手。但事實上,這場勝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皇家歷史學會的寶琳·克羅夫特教授:

這壹勝利也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士氣。回顧歷史,它確實標誌著17世紀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從此,西班牙的霸權開始向英國轉移。無敵艦隊慘敗五十年後,西班牙依然保持著大國地位,但顯然基礎已經動搖。

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以弱勝強的勝利,再次顯示了王權統治下民族國家的強大。長期遊離於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壹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聲音,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西班牙逐漸退出歷史的主要舞臺,壹個新的海洋強國崛起。伊麗莎白壹世能帶領這個崛起的島國走多遠?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狄更斯:

妳需要記住,英國在16年底其實是壹個人口不多的小國。英國的強大最終是通過商業和殖民經濟擴張實現的。西班牙阻擋了它的發展,荷蘭人和後來的法國人也阻擋了它的道路。因此,英國必須用它的海軍來挑戰所有這些國家的權威和實力,爭奪它們的殖民地和貿易,而伊麗莎白壹世是第壹個真正成功做到這壹點的人。

皇家歷史學會的寶琳·克羅夫特教授:

我認為,強大的君主制是歐洲和英國社會從中世紀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壹環。強大的君主對這些國家是有利的,因為他們是愛國主義的核心,可以給國家明確的領導權。

強大的君主制給英國帶來了早期的榮耀,使其成為大國的重要壹步。隨著海外擴張和貿易的不斷擴大,這個島國的面貌和氣質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倫敦面積擴大了壹倍,1600人口突破20萬,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在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宏偉建築;南岸到處都是各種劇院。今天,這些劇院很難找到,但有壹個劇院是個例外。

這座圓形建築被稱為環球劇院。建於1997年,但裏面的所有材料和布局都完整地保留了伊麗莎白壹世的樣貌,劇院從籌備到完工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這個建設的目的,不考慮工時,不單純是增加壹個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400年前,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壹”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曾經是這個劇院的股東、演員和劇作家。

這位來自偏遠鄉村的短篇劇作家在他的37部戲劇中表現出驚人的才華和對人們內心世界的洞察力。莎士比亞站在16世紀的思想高度,把隱藏在歷史深處的人性特征挖掘出來,扔到人們的腳下。他說:“看,我的朋友們,人類不是按照我的規格創造的。我能做的就是讓妳看到他們的真實面貌。”

今天,人們用這座擁有1600個座位的“環球劇院”來表達對這位天才的懷念。5-9月演出季,依然爆滿,世界公認的莎士比亞經典劇目依然是劇場的唯壹選擇。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劉新程:

在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裏,君主往往是反派。伊麗莎白女王當然知道這壹點。她沒有禁止莎士比亞的戲劇。雖然在《哈姆雷特》這樣的戲裏,有“脆弱,妳的名字是女人!”這樣的臺詞。不過,這並不影響伊麗莎白女王坐在舞臺對面的包廂裏看戲。

女王的寬容成就了莎士比亞的藝術高度,女王的開放不僅表現在她對待藝術的態度上,還表現在她處理國事的高超技巧和智慧上。女王明白,權力的基礎是由全體英國人民組成的國家。沒有人民的支持,王朝就沒有立足的可能。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伊麗莎白壹世在加強王權的同時,堅持了祖先傳下來的壹個重要政治傳統。

這種政治傳統來自古老的過去。

這個看似強大的人是英國早期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他的封號是威廉壹世,從這位國王開始,英國王室有了正宗的血統,建立了像歐洲大陸壹樣的封建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國方教授: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以莊園為基礎的,莊園不僅是壹塊不動產,也是壹個政治單位。貴族領主不僅擁有司法權,還擁有對莊園的管理權和行政管轄權,所以莊園就像壹個獨立的王國。

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侯建新教授:

“封建主義”這個詞在歐洲和中國有不同的含義。在中國,意思是“王者之地無處不在,王者之地為諸侯之地”。它代表集權和專制。在歐洲,因為封建主義是莊園制,意味著分權,意味著國王沒有權力統壹。

在英國封建制度的早期,國王和貴族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根據自己的職責應該擁有什麽,不應該擁有什麽。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但長期以來,國王和貴族遵守相互間的承諾,履行自己的義務,享受自己的權利,已經成為英國社會的普遍規則。然而,國王和貴族之間的關系並不是壹成不變的。

公元13世紀初,英國出現了壹個好戰的國王約翰。在連年的對外戰爭中,他幾乎失去了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全部領土。因此,約翰王也被稱為“失地王”。為了維持戰爭,約翰王加劇了對市民和貴族的剝削。

他把貴族的遺產稅提高了100倍,兵役的豁免稅提高了16倍。與此同時,牛、羊、小麥的價格也成倍上漲。

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侯建新教授:

嶽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他不斷征收新稅和增加稅收。就這樣,他破壞了貴族和國王之間不成文但由來已久的約定。1215年春,憤怒的貴族們重整旗鼓,武裝反抗國王。原因很簡單:國王沒有履行他的義務,而是要求比公約規定更多的權力。

這是泰晤士河邊壹片安靜而美麗的草坪。這個草坪上希臘風格的圓頂紀念亭,曾經位於勝利的貴族武裝和約翰王駐地的中間。1215年6月15日,面臨絕境的約翰國王不得不同意與25名貴族代表圍繞這座亭子進行談判。這是壹次艱難的談判。在刀光劍影下,貴族代表與國王會面並妥協了四天。最後,和平停戰宣言《大憲章》終於簽署了。

當時,簽約雙方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做了什麽,正在書寫英國歷史上的重要篇章。

中國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侯建新教授:

《大憲章》中有兩個最著名的條款,後來被寫進了英國大法。第壹條是國王要宣誓“對任何人公平,不剝奪他人權利”;另壹種是,如果法院沒有裁決,國王不能逮捕和剝奪他人的財產。這兩條說明臣民的權利是獨立的,不是國王賦予的,所以國王不能剝奪。

大英圖書館的珍寶展廳裏,壹張黑黃相間的羊皮紙靜靜地躺在玻璃板下的黑暗光影中。這張薄薄的羊皮紙就是《大憲章》,大約有800年的歷史。雖然它的邊緣已經破損,用鵝毛筆書寫的字跡早已模糊不清,但它已經成為君主權力受到限制的永久見證。

它只有63段,只有幾千字,但卻是第壹次將國王與貴族之間既定但模糊的權利關系轉化為明確的法律文本。從此,英國國王的權力不再至高無上,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權力。

在約翰國王簽署了《門下聯盟》後,歷任英國君主繼續頒布大憲章,並稍作修改。幾個世紀以來,《大憲章》已經頒布了40多次。雖然《大憲章》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被大多數英國人清晰感知,但這種長期的重申和普及積累了深厚的傳統力量,為英國人的思想基礎註入了契約和法制的基本精神。

這條寬闊平緩的河流就是泰晤士河,丘吉爾稱之為“貫穿英國歷史的河流”。英國的議會大廈是泰晤士河畔最引人註目的建築。

《大憲章》簽署後僅僅21年,英國的官方文件中就出現了“議會”壹詞。這個由貴族和國王議會改造而成的機構,依靠大憲章的法律原則,逐漸成為限制君主權力的重要力量。議會大廈著名的大本鐘每15分鐘響壹次。像壹個警惕而忠實的值班警衛,壹絲不茍地履行職責,誤差從不超過壹秒。

伊麗莎白壹世能夠給英國帶來早期的輝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和大本鐘之手壹樣,遵守了大憲章的規定,維持了王權和貴族議會之間的平衡。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狄更斯:

伊麗莎白(壹世)是壹個專制的君主,但她不是壹個暴君,也不是壹個試圖為所欲為的人。她試圖根據公認的法律和慣例進行統治。她經常召集議會——不是每年,但後來她每年都召集——來實施大多數人,尤其是有影響力的人想要的政策。

在伊麗莎白壹世45年的執政生涯中,這位善於協調各種關系的女王並沒有濫用職權和威望。她壹生節儉,不輕易爭鬥。當王權和議會發生沖突時,她總是根據情況做出必要的讓步。在她的壹生中,王權的擴張始終在議會的容忍範圍之內。兩者之間的平衡和秩序給英國帶來了相對穩定和寬松的社會環境。

1603年,伊麗莎白壹世逝世,享年80歲。為了避免政治婚姻對國家利益的傷害,女王壹直沒有結婚,過著孤獨的生活,留下的卻是壹個國力不斷增強,有上升趨勢的英國。

22年後,另壹位對英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國王登基。這是壹個年輕的君主,他不僅能騎壹匹兇猛的馬,還能射箭和打槍。他的頭銜是查理壹世。

伊麗莎白壹世以君主制將英國帶入大國行列後,查理壹世能否延續女王開創的有利局面?他能領導英國嗎?這是倫敦的白廳街,英國幾乎所有的主要政府部門都集中在這條街的兩邊。在白廳街,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1619的宴會廳。據記載,它是當時倫敦最高的建築。大廳寬闊的天花板上,油畫大師魯本斯的作品依然鮮艷,壹位年邁的國王被天使加冕的故事依然散發著人間的生動氣息。據說鄭重邀請魯本斯創作這些油畫的人是英國歷史上的18國王查理壹世。

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向榮:

國王尤其相信君權神授。在宴會廳,他要求畫家把他的父親畫成壹個聖人。他還要求魯本斯把英國的對外擴張描繪成壹次按照上帝意誌的遠征。所以在他的心目中,這些油畫壹方面象征著上帝賦予的神權,另壹方面也寄托了他壹種開疆拓土的野心。

面對伊麗莎白壹世王權帶來的榮耀,這位站在前任國王權威之上的年輕君主深信自己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忽略了壹件事,那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民族的利益。這個經常出現在伊麗莎白壹世腦海中的概念,在查理壹世的腦海中逐漸消失。

查理壹世繼位後,很快就遇到了財政危機。他親自領導的英國與西班牙、法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宗教戰爭,使國庫空虛,財政吃緊。為了維持戰爭,查理壹世想到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增稅。

但是,英國國王在這件事上不能為所欲為。因為自大憲章簽署以來,征收新稅的權利屬於議會。如果國王想征收新稅,他必須得到議會的批準。

中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向榮:

這時,議會沒有批準查理壹世訂婚所需的足夠資金;此外,它還拒絕了國王因為戰爭而增加稅收的提議;不僅如此,議會還規定國王只能征收關稅壹年,終身不能享有征收關稅的權利。

想創造和伊麗莎白壹世壹樣的功績的查理壹世,被議會發出的詛咒所逼。

他開始不經過議會就向商人征收新稅,並強制貸款給鄉紳。

國王和議會之間的激烈較量開始了。

1629年,查理壹世出兵強行解散了在英格蘭舉行了三個多世紀的議會。然而,在沒有議會的11年期間,英國人沒有忘記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規則。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錢乘旦教授:

在英國的歷史上,形成了兩條原則。壹個是國王在議會,這意味著國王必須通過議會統治。第二,國王在法律之下,也就是說法律高於國王,國王必須服從法律。然而查理壹世的所作所為卻是把這兩個原則都破壞了。於是議會和國王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對立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了1642年戰爭的爆發,而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英格蘭革命”,也就是所謂的“英格蘭內戰”。

這是壹場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戰爭。在戰爭中,壹位名叫奧利弗·克倫威爾的議會將軍脫穎而出。在他的領導下,國王的軍隊被徹底擊敗,英格蘭共和國成立,查理壹世被俘。

白廳街的宴會廳沒有成為查理壹世野心的見證,卻見證了英國歷史上又壹個重要時刻。魯本斯的畫完成後不久,查理壹世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就在他自己精心建造的宴會廳外,甚至在他被描繪成聖人的父親也能看到的地方。

1649 65438+10月30日,壹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成千上萬的倫敦人淩晨聚集在宴會廳前的廣場上,悲傷、恐懼、興奮和失落的矛盾表情掛在臉上。在難以抑制的焦慮中,他們等待著壹個斬首的刑罰,那就是被議會譴責為“暴君、殺人犯、國家的敵人”的國王查理壹世。

查理壹世表現得非常冷靜。在踏上刑場之前,他堅持穿兩件襯衫,這樣就不會凍得發抖,讓圍觀者誤以為他害怕了。在留下遺言和祈禱後,這位49歲的君主在法庭上待了24年,他把頭放在鐵砧上,伸手讓劊子手放下斧頭。

1649年發生的事情,對剛剛入關五年的中國清朝影響不大,但對歐洲大陸來說就完全不同了。大大小小的歐洲法院都震驚了。當時這些朝廷要麽是君主專制,要麽是急於實行君主專制。隔海相望的島國英國的做法,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共同政治理念。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系錢乘旦教授:

歸根結底,查理壹世違背了英國自古以來形成的所謂自由的傳統。所謂自由,壹開始是貴族反對國王,後來逐漸變成舉國反對國王暴政。數百年來,這種王權與民權的鬥爭壹直是英國政治歷史發展的壹條主線。然後就是在這樣的奮鬥中,英國走出中世紀,進入現代世界。

查理壹世死後,議會將行政權移交給以克倫威爾為首的國務院。然而,英國人期待的新生活並沒有到來。

不久,克倫威爾開始實行軍事獨裁。英國內戰推翻專制王朝的成果,就像貼在玻璃板上的水彩畫,被克倫威爾的獨裁和社會動蕩沖掉了。革命從反抗壹個人的暴政開始,卻以另壹個人的暴政結束。“護國公”克倫威爾成了沒有國王名字的“國王”。1653年,議會再次解散。

事情總是相反的。克倫威爾死後,沒落的王朝以盛大的儀式被請了回來。1685年,經過壹系列復雜的政權更叠,查理壹世的兒子詹姆斯二世繼承了王位。被父親的悲劇深深打動的詹姆斯二世不想重蹈覆轍。他要擴充軍隊,試圖讓英國回到查理壹世統治的時代。

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副主席哈裏·狄更斯:

人民不想冒可能爆發內戰的風險,他們希望詹姆斯二世成為壹個受人尊敬、理性的國王。但事實證明,他是壹個可怕的國王。他壹意孤行,脫離議會統治,威脅到倫敦金融城和其他許多城鎮的利益。表現得像個專制君主。他讓大多數英國生產精英覺得他們必須推翻他。

面對詹姆斯二世的暴政,處於十字路口的英國人會選擇什麽方式來抵抗?

壹個國家的政治選擇往往受到傳統和壹些重大事件的影響。

這壹次,英國人沒有像對待查理壹世那樣采取暴力革命,教訓告訴他們,推翻王朝容易,建立新制度難;他們沒有叫克倫威爾,因為克倫威爾式的革命並沒有給國家帶來真正的進步和發展。所以,1688英語

未完~ ~ ~ ~ ~還有後半部分。

這是《大國崛起》的評論,相信妳也看過。。。。。

  • 上一篇:請問租賃和承包有區別嗎?
  • 下一篇:如何申請綠色蔬菜基地建設?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