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裏的壹家副食店,剛從黃姜地裏回來的店主譚銘說,他剛搬來的時候,村子被分成了柑橘田,然後柑橘樹就老了。從前年開始,鎮財政所提供貸款,實行保護價收購,鼓勵移民種植黃姜。現在,壹畝黃姜能掙兩三千元。譚銘的家靠近高速公路,是壹棟兩層小樓。村主任胡勝把記者帶到譚明家的屋頂上,指著正在建設的巴東長江大橋說。“大橋明年通車,官渡到西穰口的柏油路建成後,出山就更方便了。”移民能否“搬得出、穩得住、逐步富起來”,不僅是壹個簡單的經濟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發展的大局。
黨和政府把移民的發展權看得比什麽都重要。早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前,三峽庫區就進行了為期8年的移民試點。從1986到1993,秭歸縣壹個叫水田壩的小地方壹度成為世界的焦點。水田壩鄉230戶750名農民用8年的實踐探索出了壹條三峽工程開發性移民的新路子。1993年,國務院發布《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將開發性移民政策寫入《條例》第壹章。
10年,從秭歸、興山到巴東,峽江兩岸出現了壹個又壹個“稻田壩”:“壹線壹路、沿路壹排房、房後壹園”,“靠路而居、靠山而居、以遊興村為特色”的城鄉融合模式三峽庫區“壹戶壹戶”人多地少,移民搬遷安置的農村移民數量不足壹度出現了新的坡改梯運動,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因此,從65438到0999,國家進壹步調整了三峽工程的移民政策,將就地安置與異地安置相結合,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政府安置與自求安置相結合。庫區移民13萬余人分別安置在11個省市。其中來自我省各縣區安置2.5萬人,分布在省內宜昌、荊州的28個安置點。在宜昌市伍家崗區靈寶村9組移民安置點,移民李子書告訴記者:“交通便利不說,找工作的機會也很多。”靈寶九組成員為86名移民,全部為兩層裝配式建築,形成壹條500多米長的街道。領隊王先河說,從長遠來看,靈寶的發展前景肯定比他們的家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