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從哪來?將人民幣換成美元,人民幣到哪去?外匯儲備對應的財富在哪裏?

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從哪來?將人民幣換成美元,人民幣到哪去?外匯儲備對應的財富在哪裏?

我來嘗試回答壹下,個人觀點,供討論。盡量通俗化,但不避免仍會有壹些較為專業的詞匯。

首先,不能以“借”來看待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形成過程大致如妳所說,企業生產產品賣到國外去,掙了外匯(美元、歐元、日元都行),拿到國內,兌換成人民幣。相當於老百姓把自己手頭的外匯“賣”給了央行,這個“買賣”交易完成,央行的外匯儲備即形成,這個過程是“買賣“而不是”借貸“,央行給了妳人民幣,就不欠妳什麽了。外匯儲備壹旦形成就脫離了居民部門,成為政府部門的對外債權。

第二,人民幣從哪裏來?

這個問題涉及到貨幣的本質,不深說。簡單講,人民幣是央行發行的,而它能夠發行的基礎就在於強制的國家權力使得大家都相信它發行的貨幣可以被普遍接受用於價值交換。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貨幣發行是央行的負債,就是妳說的“白條”,但這個“白條”大家都認可,有購買力、流通性強,具有“無限法償性”,可以用來交換妳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居民將美元兌成人民幣,對央行來說本身就是壹個貨幣發行的過程,宏觀經濟中常說的“外匯占款”就是這個概念。外匯占款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其大幅增加往往也意味著貨幣投放的增加。例如,2009年上半年的外匯占款增加了9656.85億元,也就是說與之對應的基礎貨幣也投放了這麽多。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個過程最終表現為資產項下對“國外資產(外匯儲備)”的增加以及負債項下“儲備貨幣(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增加,是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第三, 人民幣到哪裏去?

需要說明的是,與壹般經濟體先有資金來源(亦即自有資金或負債)業務、然後才會發生相應的資產業務迥然不同,中央銀行在邏輯上是先有資產業務、然後才發生基礎貨幣投放這壹負債業務。也就是說,基礎貨幣的投放是中央銀行實施相應資產業務的結果。

於是,如同之前所說,居民將美元換成人民幣,使得央行資產方的“外匯儲備”擴大,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擴大。反之,將人民幣換成美元,會使得央行資產方“外匯儲備”減少,其負債方的基礎貨幣投放相應便是壹個縮減的過程。而基礎的貨幣的縮減,會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效應直接表現為整個社會貨幣規模的縮減。這個類似於妳所說的“封存”,可以理解為凍結在央行體系中了,因此不再在社會體系中繼續流通,只是這個效應可能會是壹個倍數的放大過程(貨幣乘數效應)。

事實上,據最新數據,今年1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較10月下降279億,繼10月減少250億後連續第二個月出現負增長。此次外匯占款持續減少更多的原因就是國內企業或居民在本外幣配置行為上變化的結果。過去人民幣持續升值使得企業和居民都願意超配人民幣,盡量降低外幣資產的配置比例,甚至主動壓縮正常的外匯留存,但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減弱、國內投資回報率下降的背景下,企業和居民都開始重新增持外幣資產,實現本外幣配置的再平衡。

這種情況已經對央行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明年如果央行還要保持較高的貨幣增速,就不得不利用其他手段,特別是放松貸款來對沖外匯占款下降的影響了。這也是目前各主要機構都預期明年貨幣政策會有所放松的主要論據之壹。

第四, 關於提高存款準備金率

提高準備金率是收縮流動性,也就是妳說的“防止白條泛濫”的手段之壹。

這裏再次提到“貨幣乘數效應”。簡單講,央行發行基礎貨幣,商業銀行在基礎貨幣的基礎上繳存壹定的比例在央行(即存款準備金),剩下的就可以放貸放出去。企業拿到銀行放出的貸款,還是會存到銀行,銀行將存款的壹定比例(存款準備金率)存在央行,剩下的再放貸放出去……如此周而復始,便使得基礎貨幣以乘數效應開始流通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減少銀行用於放貸款的錢,從而收縮流動性,“防止白條泛濫”。

但這只是其中的壹個手段而已,實際上,還有對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監管、加減息、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等等多種手段來對流動性進行控制,或收或放,考驗的是央行及監管當局的智慧和能力。

妳的問題很短,但其實涉及的問題很多,嘗試回答,希望能有所幫助。

  • 上一篇:二年級關於風箏的故事
  • 下一篇:美國的GDP只占世界的18%,卻為何能供應全球超過50%的美元?即全球超過50%的財富可以通過美元儲存?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