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時,他深受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哲學家波普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他還花了三年時間試圖寫壹本關於哲學的書。結果忙不過來,以失敗告終。1987年,他出了壹本書《金融煉金術》,可惜沒幾個人懂。
喬治·索羅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教訓是預料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並為此做好準備。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壹些先見之明,阻止他們正確認識現實。然而,它並不總是反映證券市場和外匯市場的現實。股票和外匯的價值取決於人們的主觀認識。現實和對現實的理解之間的差距創造了有利可圖的機會。重要的不是妳的判斷是對是錯,而是妳在對的時候能不能發揮妳的力量。這有點像孔子說的:君子藏器於體,治時移。缺點是什麽?動而不自在,就是從中得到東西,文字在動的時候變成了裝置。
喬治·索羅斯的投機原則是確定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壹開始投入少量資金,然後在某壹種傾向變得明顯時逐漸加大籌碼。妳不必了解投資的壹切。只要妳比別人更懂壹些東西,在資金有限,信息有限的情況下,走在別人前面並不難。同時,喬治·索羅斯還創立了反映論。他認為,人的認識會改變事物,事物也會反過來改變人的認識。
例如,如果投資者認為美元會漲價,他們就會拼命買入美元。他們自己的行動使美元升值,從而降低美元利率。蜂群的行為無法用經濟學中的價格供求理論來解釋。市場經常受到群體情緒的影響。在現實世界中,買賣的決策取決於人們的預期。如果商品生產者預期自己的產品價格下跌,他們就會在價格下跌時在股票市場上賣出更多,以避免和減少損失,從而刺激美國經濟,進而使美元升值名正言順。如果投資者認為ITT的股票會上漲,他們就會大量買入,從而使其股價上漲。ITT的管理者可以用高價股票以優惠條件收購其他公司,所以ITT的股票增值是合理的。這就是喬治·索羅斯的現實和他對現實的理解之間的關系。就像戰場上有霧,妳得不到喬治·索羅斯的信息。比如霧停了,妳得到喬治索羅斯的情報,戰局又變了。證券市場的投機行為其實是壹個朦朧的主題。當壹切都很清楚的時候,市場信息就沒什麽價值了。
在喬治·索羅斯看來,同樣,如果價格上漲,按照書本理論,這個時候,供給增加,需求下降,價格就會上漲。但是,如果人們預期價格會漲得更高,供應就會下降,而需求就會增加,價格就會進壹步上漲。所以,影響證券市場股價變化的不是價格供求理論,而是更多人對價格的預期。此外,喬治·索羅斯還對所謂的經濟繁榮與蕭條的交替過程感興趣。他認為,起初,壹種不為人們所知的傾向逐漸強化自身,形成壹種力量。後來會愈演愈烈,達到高潮,容易造成人的錯覺,但最終難以為繼,最終導致自我反轉。作為投資者,壹定要了解證券市場周期性變化的規律,把握好節奏,防止陷入暴跌。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援引裏根擔任總統,重建美國軍事實力,降低稅率,實施赤字財政政策,極大地提振了美國經濟。當時美元強勢,股市看漲,外國投資者紛紛進入美國市場,使得美國經濟進壹步繁榮,美元進壹步升值。然而美國政府的高負債使得這種良好的局面無法長期維持,肥皂泡破裂。於是整個過程逆轉,造成了美國經濟的全面下滑。最近兩年美國經濟的衰退似乎證實了喬治·索羅斯的觀點。
其實喬治·索羅斯的思維和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有些相似,就是物極必反,物極必反。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這種循環,並不完全理解為經濟又回到了原地,重新開始,而是每壹次繁榮的頂峰都比前壹次高,每壹次蕭條也都比前壹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