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城市輪廓理論
[編輯此段落]
香港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以下簡稱香港特別行政區)。自秦朝以來,香港顯然已經成為當時中原的領土。直到19世紀中葉清朝戰敗,領土被分批割讓租借給英國成為殖民地,香港開埠開發。1980年代,中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於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決定中國人民* * *和中國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承諾在香港實行壹國兩制。香港將保持其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在除外交和國防以外的所有事務上享有高度自治,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壹,也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壹。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制和完善的法治而聞名。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壹個只有5000人的小漁村,變成了今天擁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市。
回首歷史歲月。
[編輯此段落]
歷史的發展
香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南方先後建立南海、桂林、項峻三郡,港屬南海郡番禺郡。從那時起,香港壹直在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在漢代,香港屬於南海縣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屬東莞縣寶安郡。隋朝時,香港屬寶安縣、南海縣、廣州府。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寶安縣改為東莞縣,香港仍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大量內地人口移居香港,促進了香港經濟文化的大發展。明朝萬歷元年(1573),香港屬新安郡。
香港是優秀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壹。早年,英國人看中了香港維多利亞港這個有潛力成為東亞優秀港口的地方,不遺余力地借鴉片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中奪得此地,以發展其在遠東的海上貿易,從而開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從1842到1997,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7月6日,香港回歸中國。
三個不平等條約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在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天的界街以南地區。甲午中日甲午戰爭後,英國強迫清政府在1898年簽訂《擴大香港邊界特別條款》,強行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30多個島嶼(以下統稱“新界”)99年。
重大歷史事件年表
1841年65438+10月26日: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占領香港島。後來,清政府試圖用武力收復失地,道光為此發布了許多命令。然而,清朝永遠無法捍衛自己的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 65438+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割讓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關於擴大香港邊界的特別條款》,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262個島嶼,租期99年(截止於1997年6月30日)。
1942 65438+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入侵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港督楊別無選擇,只好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 9月15: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投降書,撤出香港。
1984 12 19: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香港1997後實行“壹國兩制”。
1997年7月1: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香港原有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壹國兩制”。除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地名來源
關於香港地名的起源,有兩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說法壹:香港的名字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於廣東東莞。明朝以來,香港島南部的壹個小港灣,南粵香料轉運的集散地,因轉運廣東東莞出產的香料而聞名,被稱為“香港”。據說當時從香港轉運過來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品”。很多香港本地人也種植香料,香港和他們種植的香料壹起出名。很快這種香水被列為皇帝的貢品,並在當時創造了繁榮的制香和運香業。後來香料的種植和運輸逐漸衰落,但香港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
論據二:香港是天然良港。附近有香甜可口的小溪。在海上來來往往的水手經常來這裏取水喝。久而久之,甘甜的溪流聲名遠揚,這條溪流也被稱為“香江”,香江沖積入海形成的小港灣也開始被稱為“香港”。壹群英國人在香港島登陸時就是從這個港灣登陸的,所以他們以“香港”命名了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雖然眾說紛紜,但普遍可以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代。它最初指的是今天香港島上的壹個小港灣和村莊,後來擴大到指全島(香港島)。最後在19世紀初成為當時英國殖民者占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地理氣候和資源
[編輯此段落]
地理調查
香港位於東經114 15 ',北緯22 15 '。它位於華南沿海,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和262個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接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西距澳門61公裏,北距廣州130公裏,上海1200公裏。
香港的三大部分分別是:香港島約78平方公裏;九龍半島約50平方公裏;新界及262個離島約***968平方公裏,總面積約1095平方公裏,略大於上海的六分之壹,僅為中國的十分之壹。水陸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裏,通水率59.9%。香港已開發土地不足25%,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面積高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季炎熱潮濕,氣溫約26~30℃。冬天涼爽幹燥,但很少降到5℃以下。五月到九月多雨,有時下大雨。夏秋之間,臺風不時吹襲,7月至9月是香港臺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年平均降雨量為2,265,438+04.3mm,8月雨量最多,65,438+10月雨量最少。
資源和產品
受自然環境限制,香港缺乏天然資源。香港消耗的淡水60%以上依賴廣東省。礦藏包括少量的鐵、鋁、鋅、鎢、綠柱石和石墨。香港靠近大陸架,海洋遼闊,島嶼眾多。漁業生產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香港的商業海魚有150多種,主要有紅衫魚、九節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腹魚、魷魚等。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占總面積的20.5%,草地和灌木林地占49.8%,荒地占4.1%,沼澤和紅樹林地占0.1%,耕地占6.7%,魚塘占2%,市區和郊區建設開發用地占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蔬菜、花卉、水果和大米,並養豬、牛、家禽和淡水魚。將近壹半的農副產品需要從中國大陸供應。
壹國兩制繼續繁榮。
[編輯此段落]
壹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有自己的象征,那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有著不同於中國內地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為底色,紅白兩色象征壹國兩制,中央有五星雄蕊的白色紫荊花圖案。盛開的紫荊花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將永遠依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標誌。區徽模仿香港區旗設計,內圈為白色紫荊花,紅底。外圈為白底紅字,繁體中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英文為HONG KONG(香港)。
獨特的社會和經濟
回歸後,香港保持了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行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幣,並獨立發行郵票(郵票上標有“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中,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國際體育賽事。香港以獨立的“中國香港”身份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許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有自己成熟的金融和貨幣體系,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到2007年底,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理論的變遷
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過去十年,香港穩步發展,仍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香港市民壹道,克服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壹系列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十年回歸的時刻,香港經濟增長強勁,2006年IPO募資額超過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對香港的未來感到擔憂。65438-0995年,《財富》雜誌發表文章《香港已死》,預言香港回歸中國後將逐漸衰落。然而,《財富》雜誌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的2007年6月28日發表文章,坦言當年的預測是完全錯誤的。
過去十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世界上給予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由回歸時的4個增加至2007年6月的65,438+034個。不過,香港政府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香港遊客表示,歐盟用了4年才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又用了7年才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過去十年,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不斷加強。與1997相比,2006年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結婚的數量增加了7倍,而香港女性居民與內地居民結婚的數量在10年間增加了8倍。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8.3%下降到2006年的3.5%。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78.8%提高到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香港的就業人數繼續由制造業轉移至分銷及貿易、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宗教民族和人口
[編輯此段落]
人口和人口結構
香港總人口為69,265,438+0,700人(2007年),其中流動人口約為265,438+0,000人。香港現在有700多萬人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6420人。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壹,平均城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65,438+0,000人。香港絕大多數人口是華人,大部分是廣東人,以說粵語為主,但英語很普及,說潮州話等方言的人也很多。新界很多原居民都說客家話。近年來,普通話非常流行,壹般機關和事業單位也鼓勵使用普通話。在香港居住的外國人相當多,大概565,438+07,560。人數最多的前三個國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度尼西亞(114020)、泰國(28360)。香港大部分人都住在高樓裏,所以香港在人口密度高的同時,還能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鄉村土地。
從60年代中期至今,香港本地人口女性多於男性,女性居民多於男性居民,且差距持續擴大。2007年,52.5%的香港居民是女性。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球225個國家和地區中最低,每千人只有7.63個新生嬰兒,每名婦女只有0.91個嬰兒。再加上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口老齡化會越來越嚴重。預計到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人口將占27%,與2003年的11%相比,增幅相當顯著。這些發展影響香港政府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
工作人口
截至2005年6月5日至2月5日,香港的工作人口約為358萬,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多數就業人員(85.3%)從事服務業,其中34.4%從事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餐飲和酒店業;交通運輸、倉儲、通信行業10.5%;金融、保險、房地產及商務服務15%;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業26%;只有5.3%從事制造業。
宗教信仰
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香港都有信仰。中國人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香港有360多座寺廟,香港有40座,天後有24座。1841年,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教區成立。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於1841傳入香港,現已有50多個教派,信徒28.5萬人。它還在香港經營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其他宗教包括:穆斯林約5萬人,其中壹半以上是華人,印度教徒約1.2萬人;也有少數錫克教徒和猶太教徒。
經濟、金融和工商業
[編輯此段落]
經貿概況及國際地位
香港是壹個自由港。除了香煙、烈酒和動力燃料(汽油、柴油等。),香港對其他進口商品不征收關稅。香港經濟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極少政府幹預而聞名。香港連續多年被國際知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認為香港是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貿易中心,在許多周邊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如今,香港已成為全球11最大的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之壹。就客運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而言,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壹。在外資銀行交易方面,香港是全球15最大的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外匯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和旅遊中心之壹。公共交通系統由鐵路、渡輪和巴士組成,幾乎延伸到香港的每個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海運網絡。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香港也是商業和旅遊進入內地的門戶。2005年,香港居民返回內地的人數約為6270萬,通過香港進入內地的外國遊客人數為* * * 400萬。每天有65,438+028艘船,約65,438+000架飛機,400多列火車和40,200輛汽車穿梭於香港和內地之間。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之壹,金融機構與市場聯系緊密。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健全的法律架構、規管制度、基礎設施和行政制度,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以及使香港能夠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有效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和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東南亞其他經濟體聯系緊密,與世界其他地區建立了良好的溝通網絡,因此可以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此外,資金自由進出香港也是壹個重要因素。
香港是全球第11大貿易經濟體、第6大外匯市場和第15大銀行中心。香港的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香港也是服裝、鐘表、玩具、遊戲、電子和壹些輕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總值居世界前列。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和其他亞太地區關系密切。它是國際公司在亞洲設立地區辦事處最多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壹,是舉行國際會議和展覽的熱門地點。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11大服務出口地。與服務貿易相關的主要行業包括旅遊業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以及專業服務。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6,543.8億港元+4.72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65,438港元+04,765,438港元+00港元(2006年)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6.8%(2006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5年的數據,香港人均GDP (PPP)為34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1,超過西歐四大經濟體。按國際匯率計算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第5,僅次於卡塔爾、日本、阿聯酋和新加坡。縱觀香港所有行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最高,2005年的數字為965,438+0%,其中進出口貿易占GDP的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占65,438+09.2%,金融保險業占65,438+02.7%。
香港的貨幣
香港的貨幣是港元。絕大部分港元紙幣是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監管下的三家發鈔銀行發行的。三家發鈔銀行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少量十元紙幣由香港金管局發行。香港流通的紙幣新純度壹直很高。殘破的舊鈔返還後會被發鈔銀行收集銷毀。每年大約有三分之壹的流通紙幣被認為不再適合流通,被新鈔取代。
銀行業務
香港銀行業非常發達,本地銀行和世界各地銀行的分行遍布大街小巷。在1970年代,香港人有壹句話,形容香港街上銀行的數目,銀行比米鋪多,意思是買米的銀行比米鋪多。截至2006年7月,香港共有134家持牌銀行、32家有限制牌照銀行及33家接受存款公司。此外,88家外資銀行在香港設有代表辦事處,合共約65,438+0,300家分行。這些外資銀行來自37個國家,其中765,438+0是全球最大的65,438+000家銀行。香港的銀行從事各種零售和批發銀行業務,例如接受存款、貿易融資、企業融資、庫務活動、貴金屬交易和證券經紀。
外匯市場
香港外匯市場發達,交易活躍,在全球外匯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於香港與其他海外外匯市場有聯系,因此可以24小時與世界各地進行外匯交易。根據國際結算銀行在2004年進行的三年壹度的全球調查,香港外匯市場的成交額在全球排名第六。
股票和債券市場
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之壹。截至2006年5月底,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共有1144家上市公司,總資本市值為9411億元(1,2065億美元)。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
香港債務市場已發展成為亞太地區流動性最強的市場之壹。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成立於1990,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管理。它為私營機構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債券和債務證券提供結算和托管服務。
2006年9月,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的平均每日成交量為363億港元。截至2006年9月底,未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總額約為654,380億港元。2006年上半年,私人機構發行的債務證券總額達1,654,38+02億港元。
與內地的商業往來
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2005年,中國內地與香港的貿易占香港貿易總值的45%。內地也是香港轉口貨物的主要來源地和最大市場。香港約有90%的轉口貨物來自或運往內地。香港也是內地,特別是華南地區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中心,為內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和其他商業支援服務,例如銀行和融資、保險、運輸、會計和促銷。
政府結構和治理
[編輯此段落]
香港實行行政主導的管治模式,制定由行政長官和行政會議主導的管治制度和代議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由壹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選舉委員會根據《基本法》選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負責執行《基本法》、簽署法案和財政預算案、公布法律、決定政府政策和發布行政命令,行政會議則協助制定政策。首任行政長官是董建華,現任行政長官(2005年3月至今)是曾蔭權。政府的主要政策和行政工作是由12個政策局和61個部門和機構執行的,而日常執行的人,則是人口約18萬的香港公務員。
政府部門
香港的政府部門包括“三司十二局”,統稱為布政司和政策局。這三個部門是政務司、財政司和律師。12個政策局包括公務員事務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教育局、環境局、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展局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香港的政府部門通常稱為“署”(如衛生署、香港警務處),其署長均為香港公務員,大部分向所屬政策局負責,少數直接向政務司司長負責(如行政署向政務司司長負責)。此外,審計署直接向立法會負責。香港廉政公署和申訴專員公署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
公共秩序
香港是壹個治安良好的安全城市。乘客應避免攜帶大量現金,貴重物品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