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經歷壹場從物質到意識的深刻變革: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本轉變為主要依靠人力資本。中國如此,世界也是如此。
“21世紀什麽最貴?人和錢!”
“人才立國,人才治政,人才興業。”在壹切事物的發展中,人是最寶貴的資源,人是壹切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甚至可以說,現代企業的核心資源是人力資源,知識型人才是人力資源的核心。企業要想獲得快速發展,首先必須獲取、留住和培養知識型人才。當前,全社會對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的渴求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性。
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建立“留人不綁人”的用人新機制。
實施靈活的人才引進措施,大力推進人才引進工程。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采取“季節”、“假期”、“等鳥”、“合同”等靈活形式引進人才,即關系不變、戶籍不遷、智力流動、來去自由;建立“留人不綁人”的用人新機制。
切實用好人才,大力推進人才使用工程。
要創新選拔人才的標準,堅持在實踐中檢驗人才;
要創新激勵機制,建立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允許和支持部分優秀專業人才兼職兼薪。
要進壹步完善人才獎勵辦法,對為公司創造顯著經濟效益的給予獎勵;獎者得人心,罰者痛。
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更看重貢獻和業績。
打破隸屬關系,打破地域範圍。
我們經常把企業的員工分為五類:人力資源、人才、人才、人的存在、人的災難。
“人和錢”自然是企業競爭的關鍵,企業會千方百計留住他們;對於潛在的“人才”,企業需要提供壹個好的平臺,讓他們轉化為人才;對於“人在那裏”,如果企業有好的用人制度和淘汰機制,他們不會高興;企業追求最低的人力成本。對於“人禍”,決不能容忍和扶植漢奸。只有壹個決定:趕走他們。
我們需要壹切,而不是壹切;我們要功能,不壹定要功能;我們要的是使用權,不壹定是所有權。
企業用人的最終目的是要求人(基層員工)為企業創造價值和財富。
面對有限的人力資源和有限的人力成本,我沒必要據為己有。只要我主動,采取壹定的激勵機制和激勵措施,就可以“為我所用”。
“不要所有,但要使用”是指在使用利益既得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避免為取得所有權而支付的對價。
“所有”只能是暫時的,“用過”才能更持久。
“所有”是手段,“用”是目的,“所有”的本質也是為了“用”。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體現了壹種氣魄,壹種謀略。
它強化了使用權,淡化了所有權,賦予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以新的內涵。這是壹種現代的財富和就業觀念。
用人不求所有但求所有的觀念是第壹生產力,人才對於經濟欠發達、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甘肅來說尤為寶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立足省情,把加快人才發展上升到事關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戰略高度,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創新理念、創新政策、創新載體,不斷加大引才力度。壹定程度上彌補了急需人才的短板,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吸引人才探索了壹條新路。
“人才特區”重在吸引人才
甘肅地處西部欠發達地區,自然環境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中東部地區服務能力差距較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競爭處於明顯劣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高層次金融、科技人才短缺,成為制約甘肅發展的主要瓶頸之壹。
人才缺口有多大?2011上半年,甘肅對急需人才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初步發現全省急需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17000人。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甘肅省人才需求目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麽大的人才缺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彌補,靠自己培養。
2011 10 10月26日、27日人民日報、人民日報& middot海外版以兩個整版刊登《甘肅省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公告》和崗位需求目錄,重點崗位500個,需求人才1.2萬人。人才引進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優惠政策之強,前所未有。人民網、新華網、“_ _”等各類網絡媒體也發布了相關信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
《關於加快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的意見》及配套的七項措施構成了甘肅人才特區建設工程,重點分三個層次引進海內外各類緊缺人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或團隊,數量不限,多多益善;關鍵崗位急需人才,已篩選出500個關鍵崗位;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需求1.2萬。
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最高給予654.38+00萬元支持資金,同時在項目支持、財稅支持、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安置、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優惠。
人才特區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各地積極行動,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接地氣的人才引進政策。
蘭州作為首批試點城市之壹,2065,438+02年撥付專項資金1萬元。從2065,438+03年起,市財政每年撥付專項資金5000萬元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支持力度空前。針對軌道交通建設的需要,蘭州聘請了6名國內建築工程領域和軌道交通行業的知名專家作為技術顧問,通過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等方式,靈活引進專業技術人員10人,引進具有5-10年相關工作經驗的甘肅人才160余人在蘭州創業。幾年來,萬州建順、三壹重工、大成科技、中邦電纜、哈莫科技、耐馳泵業、萬偉信息、金橋科技、鄭起藏藥等壹批行業“龍頭”企業相繼落戶蘭大“人才特區”。
天水華天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壹個瀕臨破產的窮三線企業,發展成為國內ic封測行業排名前三的內資、內資控股上市公司。天水華天集團的成長離不開人才,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引進是集團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的動力。多年來,集團始終把引進高端人才作為助推企業發展的引擎,先後從國內外引進了200多名高層次人才作為技術帶頭人和管理骨幹。尤其是2012年,引進12人管理賽易發公司原副總經理李留俊領導的R&D團隊,有效推動了集團的持續創新,專利數量和科技成果鑒定量成倍增長。
靈活引進金融科技人才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科技是發展的強大引擎,人才是發展的第壹資源,金融和科技人才是全國各地都在爭搶的“熱蛋糕”。在人才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的甘肅,如何引進如此“香餑餑”?
不要什麽都要,要用就用,采取靈活的方式吸引人才,爭取國家金融機構和科研院所的支持,選派金融科技人才到甘肅掛職。依附時間原則為2年,可延長或提前&;mdash& ampmdash甘肅率先出臺吸引人才新舉措。
2012以來,我省多次來京求才,中央與地方達成戰略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分三批從人民銀行等各大金融機構引進金融專業人才283名,分別安置到省級財政部門、14市(州)、86個縣(市、區)負責。從中科院等科研單位引進科技人才54名,掛靠在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開發園區,為甘肅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讓在崗的幹部有實權,管實事,出成績,有收獲”。根據這壹原則,幾年來,甘肅各地積極創造條件,為掛職幹部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引進的金融、科技人才發揮專業優勢和橋梁作用,跑上跑下爭取政策傾斜,為引進建設資金牽線搭橋,為加快項目建設建言獻策,為培養本土人才奉獻才智,在加快發展過程中彰顯動力,在破解改革難題中彰顯開拓動力,在精準扶貧實踐中彰顯實幹,在實施創新驅動中彰顯牽引,為推動甘肅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目前,甘肅省政府已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集團等8家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貸款規模、新設金融機構、銀行間市場融資、企業上市融資、保險資金投資項目建設等方面爭取到寶貴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這種靈活的引進方式有效彌補了甘肅金融人才的不足,不僅快速盤活了市場資源,也極大地增強了甘肅黨委政府抓金融的內生動力和能力。同時也為中央和國家金融機構在基層培養和鍛煉人才提供了平臺,探索了地方和中央單位合作培養、鍛煉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模式。
短短幾年,甘肅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顯著提升。2012以來,全省存貸款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甘肅招聘金融人才的創新思路,引發了10多個省(區、市)爭搶中央金融機構人才的熱潮。
高層次科技幹部的到來,不僅為甘肅科技發展帶來了“領頭羊”,註入了蓬勃生機,也在全省營造了求創新、抓創新、強創新的濃厚氛圍。北京中醫藥大學聘任劉桐華為甘肅中醫學院副院長,積極協調推進“中醫藥防治慢性病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項目,通過國家初審,建成了西部中醫院校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對甘肅中醫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不完全統計,僅“十二五”期間,甘肅各單位就引進了近4萬名急需緊缺人才,為甘肅轉型跨越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我不斷地被告知,壹些雄心勃勃的畢業生被分配到大陸的工作單位。看著他們年輕的臉龐,感受著他們蓬勃的生機,我從心底感到壹陣喜悅:西藏不再遙遠,高原更有魅力,大批人才湧入雪域,謀求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回想壹下。說到高原,除了身高,就是天賦問題。大家都覺得缺人,尤其是高端人才,都盼著星星月亮的發展。成為多年來的難點。
然而,雖然西藏在引進人才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但引進人才的難度與內地很多地方相比還有很大差距。8月9日,西藏人才工作座談會召開。會上捷報頻傳:除了加大各部委和省市援藏人才的支持力度,還大力倡導轉變人才觀念,大聲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鼓勵人才以各種方式參與西藏發展。
爭奪人才是當今全球競爭中成為贏家的最銳利武器。從國際到國內,從發達地區到欠發達地區,到處都是人才的戰場。顯然,在這場競爭中,我區在青藏高原處於劣勢,青藏高原屬於氣候高寒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待遇與內陸和沿海省份條件相差甚遠。這些社會和自然環境條件對吸引人才非常不利。我們做什麽呢
過去我們提出人才問題,往往首先想到人才的隸屬關系,要檔案,要關系。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各地紛紛改法提高人才待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僅僅把人當人看,把人當“我的”,已經越來越不現實了。在內地,壹些地方或企業為了吸引人才,給房子、票、車,或者解決戶口的情況並不少見。然而,在經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的今天,這些曾經很有吸引力的措施往往遭遇壹些尷尬,甚至形同虛設。時代變了。不是每個人都壹心為了錢,更多的時候是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價值觀和愛好。回過頭來看西藏,我們的經濟實力無法和內地相比,僅靠待遇吸引人才更是行不通。所以必須跳出傳統的引進人才讓他們“生根發芽”,實現“本土化”,才能為我們所用。毫無疑問,正是基於這種考慮,西藏人才工作座談會為全區吸引人才打開了壹個嶄新的天地。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在談了壹千遍壹萬遍人才之後,歸根結底,我們需要的只是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理念。有了這些,我們發展和穩定的宏偉藍圖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妳沒看到蘋果、微軟等知名企業都是靠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理念在茁壯成長嗎?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強烈地意識到,全世界的人才都是我們的資源。不管他住在東京還是非洲的某個地方!不必想方設法把人才“固定”在自己的門下。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就是打破國籍、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人才流動中的各種限制,從我做起,通過引智、借智、兼職、人才創業、人才派遣等多種渠道,引進我區急需的各種理念、思路、思路、方法、計劃、策略,實現跨越。
再次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掌!
猜猜妳有興趣:
1.在人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理念
3.在企業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