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賠償白銀兩百兆是哪個歷史事件

賠償白銀兩百兆是哪個歷史事件

兆為百萬級單位,乘10的6次方

二百兆即200再乘10的6次方,就是2億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壹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壹)中國承認朝鮮獨立。(二)中國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三)中國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11款。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巨額戰爭賠款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裏,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中國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中國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臺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淩50多年。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壹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後果最重,教訓最多的壹次戰爭。正因為如此,重新學習、研究這段歷史,也最具現實意義,這裏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原因,總結、汲取其中的教訓。

長期以來,壹些論者從力量對比的角度分析問題,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壹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制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壹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壹二十年裏,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壹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占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 上一篇:名下無房後如何認定第二套貸款?
  • 下一篇:情況匯報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